这是现代军中常用的抗寒能力提升手段,实践证明颇为有效。 之所以会加入这方面的训练,主要还是为了攻打北戎做准备。 从历史经验来看,攻打草原游牧民族,最好的时机便是在寒冬。 因为他们秋夏三季都在到处放牧,唯有在寒冬里,才会回到城里过冬,或者找个避风的谷地过冬,相对比较聚集。只要找准了地方,便有可能将他们一网打尽。 但这是理想状态,现实是,不管是饮食结构还是体质,大启士兵在抗寒能力上都比不上北戎,严冬季节向更北边进攻,都不用打仗,路上都得冻死不少人。 所以,从去年一入冬开始,他就给士兵们的饮食中加大了牛羊摄入,调料上多加辣椒和姜,除此之外,每必须在风雪中进行负重越野,早上绕着军营跑圈,跑完用雪擦身,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抗寒能力。 外出剿匪的时候,每个士兵也都会穿上厚厚的袄子,戴上内里夹绵的皮手套,脚上穿上长筒皮靴,还裹上磨的布。 各种生理物理抗寒手段全部叠加上来,在套河平原以南的地区,应付零下几度的低温倒是没问题。 这次出去剿匪,士兵们能发挥正常水平杀敌,且没有任何人冻死,便足以验证。 但再要往北,零下几十度,他却是没有把握。 所以这个冬天他并没有趁着北戎与大启胶着对北戎发起进攻。 听到李洵这新奇的训练方法,林程并没有质疑,而是由衷夸赞道: “我先前听回京述职的边将说,几十年前北疆也在寒冬里跟北戎打过一仗,士兵们本不抗冻,冻掉指骨的都有十之二三,在路上的时候还奇怪,郡王麾下这些士兵,怎么就跟不怕冷一样,冰天雪地里照样剿匪杀敌,原来是因为训练有方,早就修成了铜皮铁骨!” “也难怪郡王能打败北戎!” 李洵听到这话有些好笑: “哪来的什么铜皮铁骨啊保兄,都是体凡胎。训练只是一方面,主要还得靠外部的保暖手段,而且几十年前那一仗作战之处,可比我们一路经过的地方冷多了。” 冬季作战,每个士兵的保暖物资便造价不菲,以大启军中的腐朽,即使朝廷调拨了物资,也未见得有多少能落入边军士兵手中。他的士兵外出时,却是每个人都有棉袄,皮,手套,皮靴与烈酒,哪能放在一起比。 “我麾下的士兵,要想在严冬攻下真正的北戎城邦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” 林程顿时出惭愧的表情来: “倒是下臣无知了。” 李洵倒是不在意,人无完人,文臣本来就对打仗的事了解没那么多。笑着关心了林程与林相今天的身体情况,得知他们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,便放心地用早膳去了。 在樊城停留了三天,料理了一些军务,李洵便带着林相一家回肃城去了。 七公主在肃城早就给他们一家安排了住处,早前那郡守的小舅子庞老爷家,修得富丽堂皇,很花了些功夫,收拾一番,改换了门匾,便成了林府。 虽说比不得京城的相府,在肃城却也是数一数二的了。 还没等林相一家在府里安顿好,李洵便在郡王府给林德康准备了接风宴。 肃城的郡守周应亭,司农令周如植,以及其余几个掌管各地的文官,全都被李洵叫来了。 之所以如此仓促,全是因为林相的催促,这老人一到了肃城,看到肃城欣欣向荣的景象,身体和心情都好转了不少。 李洵让他多休息一下他都不肯,非说自己闲不住,要立刻上任。 李洵拿他没办法,便将文官们全都召回来见个面。 这其中最惊讶的便是周如植了。 见到坐在左边第一位的那位神矍铄的老者,他愣了好半晌,这才上前作揖行礼: “下官周如植,参见相爷!林相一向可好?” 他也算是林相一手提拔的,与林相有过一面之缘,后来被放又承蒙这位右相的恩情得以保全女儿们,因此对林相还是有几分敬重与的。 哪怕心中疑惑,也还是礼数周全地上前行礼问安。 其余人听到他的称呼,却是个个都惊疑不定地望向上首,忍不住头接耳: “林相……莫非是那位权倾朝野的右相?” “朝廷的人……到咱们这里来作甚……” “我听闻,右相曾是旗帜鲜明的大皇子,倒不知如今是个什么立场……” 李洵将众人的反应收归眼底,然后不紧不慢地道: “给大家介绍一下,这位是本王的保父,也是曾经的右相,如今归于本王麾下,任政务总长,总揽所有政务,往后尔等有事都可先向林总长汇报。” 林德康站起身来,和气地朝众人拱了拱手: “望各位今后与老夫一道,齐心协力辅佐郡王!” 除了周如植以外的所有人,麻木地回了礼,心中却有些魂不守舍。 堂堂当朝右相,大皇子魁首,如今却到了慎郡王身边来做什么政务总长,朝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? 而且,这政务总长的职责,怎么看都还是有些丞相的意味。 慎郡王如此设立司职,再加上屡次行大逆不道之事,并附近的燎原,樊城两地,是不是已经有些和朝廷分家自立的意思了? 那他们这些人,岂不都成了臣贼子? 可转念一想,那来肃城巡视的蒋翰林和五百军,就因为办差不利,便直接被皇帝赐了毒酒,他们这些一直在郡王手下办事的官员,在皇帝心里怕是早就该被千刀万剐了。 现在想要重新战队好像也晚了。 哪怕郡王自成一国,他们似乎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。 话又说回来,跟着郡王好像也没什么不好,俸禄比起先前直接翻了倍,年底还能得到丰厚的年终奖,好好办差也不会动辄得咎,还不用绞尽脑汁给上官送孝敬,子也舒心的。 至于朝廷会不会把他们当做叛逆进行讨伐……朝廷连北戎都打不赢,更何况是把北戎打得本不敢再犯的郡王。 这么一想,似乎也没什么可怕的。 李洵亲自为林德康主持接风宴,除了为他站台背书之外,也有让文臣们认清现状的意思。 见在座众人惊疑片刻后,都心安理得地参与进了这接风宴,便知道他们的心已经定了。 如此,以保父的能力,也不可能弹不住这些人。 接风宴后,林德康又主动地找李洵问起接下来的政务重点,以便安排工作。 李洵对自家地盘上的事情自然是如数家珍,很快便分出了条理,待道: “当下第一要务便是农事。” 越冬的大麦收割后,便要安排耕了。 除了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,还得引入并推广一样经济作物,那便是棉花。 在北疆度过了一个冬天,他深刻体会到了寒冷天气对士兵作战的限制。 之所以不进攻北戎,不仅是因为对士兵的体质没有把握,更是因为军需跟不上。 低温御寒对军需物资的消耗本就巨大,野外作战就更是成倍增加。 燎原与樊城军营里的军需,御寒物资被层层盘剥之后本就是不够的,需要从河原匀些过去。 河原的物资也不过是仰仗着从北戎军营抢的那一拨。 虽说给每个士兵配一身御寒装备不是问题,但训练中也会有所消耗,老实待在军营附近越冬还行,要去风雪加还温度更低的地方打仗,御寒物资就远远不够用。 若是能速战速决尚且好说,一旦陷入僵持,物资补给跟不上,士兵们恐怕只能冻死在北戎的城邦外。 这一冬过了,下一冬的御寒物资哪里来还未可知。 御寒衣物无非是丝制成的绵,或者动物皮。 抢不是长久之计。 买……闹到如今这个地步,嘉佑帝若还能允许他从中原地区购买军需相关的物资,那他就是个傻瓜。 哪怕或许还有别的办法得以斡旋,也总归不如自己的地盘上能产出更稳妥。 北地较为干旱,要出产蚕桑气候不支持,栽种桑树再养蚕产丝需要的时间也太长了,远不如棉花当年栽当年便可收成来得方便。 而且,棉花的保暖,以及产棉需要耗费的人工都比用丝要强。 他手下的两郡两城,耕地面积广阔,若好好利用起来,今年冬天不管是粮食还是御寒物资都不愁了。 棉花在如今的西戎便已经有少量种植,要获得种子并不难。 难得是,要在短时间内找到足够的种植的人手,还得引导百姓科学化种植,并且控制好种粮食,种牧草以及种棉花的耕地比例。 第75章 林德康一边听, 一边在心中默默筹划思考着这些事。 他出身翰林,在地方为官,又进入六部, 最终成为一国丞相,对于劝课农桑之类的地方政务有很丰富的经验。 “此事臣先和周如植商量一番, 看他那边是什么规划,再写个人手部署,钱财挪用的条陈给郡王批复。” 李洵嘱咐道: “调集一切可用物资, 尽可能足他的需求。” 林德康点头应了, 又道: “如今郡王治下地广人稀,耕地抛荒颇多,若是粮食钱财够得上, 可以利用这段时间, 再收拢一些民, 等开了,种植的一季有了收成, 他们便能自给自足了。” 这方面李洵是心里有数的: “粮食储备有限, 南边也不好买粮了,最多还能收容两万人。” 这些方面心里有数后,林德康便要去找周如植商量农事部署。 李洵想着反正林德康还要写条陈给他,倒不如跟着一起听听, 也免得他写条陈时还得多写很多前情,反而费事。 而且, 农业发展事关重大, 他也希望能在起步的时候亲自把关。 索叫了周如植过来, 三人就在郡王府进行商议。 周如植很快被召到了郡王府, 给两人汇报前段时间的考察情况。 他在年前年后这段时间, 已经将整个肃城,以及周边的燎原樊城给逛了个遍,结合以往的地方志,以及他自己家中典籍(李洵派人从秦郡搜罗来的)的记录,对于周围的土壤情况,适合栽种的作物已经心中有数。 如今这些地方的土地,有一小半都是种植了冬大麦的,成长状况如何,还得等开雪化了才知道。 肃城比起他往牧守的秦郡,气温还要略低一筹,因此虽然能种植冬大麦,其生长周期往往需要更长,一般越冬大麦要等到五月才能收割,再怎么都是赶不上耕接种小麦的,只能等收获以后,因地制宜种些生长周期没那么长的蔬菜作物。 比如李洵让种植的甜菜,便可与冬大麦轮种。TChdzl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