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示哪怕圣驾不回来,裴行俭也得回来! 字字如泣血。 而听闻此需求的裴行俭:……我的命也是命啊。 他转头以求助的眼神看向姜沃:救救。 * 其实这几个月来,姜沃也想过这件事。 她记得,自中唐以后历朝历代,科举并不是吏部负责主办的,而是礼部。 其缘故,她也细思过了。 此时正好提出:“老尚书,若是咱们将贡举事出去呢?” 也已经累到‘白头搔更短,浑不胜簪’的王老尚书顿时眼睛一亮:“出去?具体说说!” 裴行俭立刻起手姜沃倒茶。 姜沃含笑接过,然后对王老尚书道:“吏部原就要掌官员的选授、勋爵、甚至还有每年的功考。再加上贡举事。” “公务繁杂、诸事同担,恐忙中出错是一回事。” 姜沃道:“更有个缘故一直在我心上记挂着——老尚书觉不觉得,吏部在官员任免上的权职太重了呢?” 王老尚书与裴行俭皆是神一凛。 如今没人觉得吏部权职太过,是因为科举入仕,还不是入仕的主途径,属于放在吏部顺手办了的事儿。 但只看皇帝的圣意,就能预料到接下来数年,科举入仕的官员会越来越多,尤其是进士科分量会越来越重…… 到了那时候,若贡举事还在吏部手里,岂不是成了——吏部行贡举选学子,然后吏部再开‘资考’为这些学子授官,最后还要年度考核这些官员——那,从此后选出的官员,是不是与吏部捆绑的太深了? 姜沃轻声道:“就比如上一回贡举,老尚书是‘知贡举’,我为副手。考中的进士,可都要叫老尚书一声座主。” “老尚书自是心中坦,不会私偏于人。但旁人未必如此想。” 王老尚书越听越严肃。 很快决断道:“若如此说,贡举事实不该留在吏部了。” 吏部职权太大,圣人将来终究不能放心。 且事情越多,越难尽善尽美。与其将来担着圣人猜疑,再被旁人抓到吏部出了错,被罢免掉职权。 还不如主动分权给圣人看。 至于分给谁,都不用姜沃再说,王老尚书和裴行俭很快都想到了:专门负责各种典仪的礼部,就很合适啊。 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,还得礼部顶上啊。 * 且说,今来巡考的,不只有王老尚书等人。 其余六部尚书并九寺正卿,但凡有空的,也都特意来考场转了一圈,着重看过考自家部门的候考官们。 心情都很不错,像是菜农看着即将可以收的水灵灵小菜。 礼部尚书许圉师也过来溜了一圈。 离开前自然不忘去正堂跟吏部王老尚书等人打声招呼。 然后…… 这位许尚书就受宠若惊的发现,吏部上下对他格外客气周到—— 王老尚书亲切请他坐下,然后细问起近来礼部公务忙不忙。 而裴郎中,则忙着亲手给他倒茶。 甚至一贯在朝上云淡风轻甚少出什么情绪的姜侍郎,都对他出了如沐风的微笑,还道:“圣人常言,许尚书博考经史……”赞美如行云水,将许尚书夸的如坐云端。 姜沃赞完后,王老尚书又接过去夸了起来。 许尚书心情美美地离开了都堂,心中念:吏部这几位同僚真是如玉一般的人物与品格啊。 而很快,许尚书就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—— 十月底。 吏部王老尚书居然上奏,以‘规避嫌疑’‘诸事难并济’为由,请旨将贡举事移礼部。 许尚书心中叹:吏部上下真是一心为公啊! 皇帝亦如此嘉赞。 同时下旨,将剩下一个中书令的宰辅位,给了王老尚书。 王尚书就此拜相。 领此旨意王老尚书,不免想到:若非吏部主动将贡举事出,只怕这份拜相圣旨来的没有这么快。 毕竟吏部的权职太大,他这个吏部尚书,权柄几于尚书省宰相无异。 他原以为,自己会一直待在吏部尚书位上,直到致仕。到时候皇帝或许会给他加封一品‘三公’的虚职。 未料到…… 他颇多慨:都是为臣一世,谁不想做宰相呢? 可喜他此生终能以中书令致仕了! * 吏部尚书位空出后,由吏部侍郎王神玉升任尚书职。 而裴行俭则顺势升任空出来的吏部侍郎位。 倒是姜沃的升任最为不同。 她在吏部的品级并未变动,依旧是吏部侍郎。 但皇帝赐下紫袍与嵌金鱼符,授其同中书门下三品。 即虽非宰辅位,亦可以参知三省事。 这个职位,算是拜相的必经之路,也算是半步宰辅——当年宰位无空缺之时,李勣大将军就曾做过同中书门下三品,参知政事。 除了李勣大将军,诸如当年褚遂良、韩瑗、来济等宰辅,也都是先走了这一步,过了几年才正式拜相。 从此后,三省事务,姜沃可参之知之。 其实经过这几年‘皇帝重用’的潜移默化,尤其是这一年的吏部‘资考’事后,姜侍郎得此官职,朝臣们已经不意外了。 但让他们有点绷不住的是皇帝授官时对姜侍郎的考评—— 皇帝盛赞姜侍郎‘恂恂谦谨、笃厚明恭’。 朝臣们:……好的吧。 ** 显庆二年十二月。 皇帝颁布《建东都诏》,改洛为东都。[1] 自此,长安洛并称两都。 于次年初,圣驾返回长安。 立政殿。 皇帝与崔朝正在对弈。 李治落下手里的黑子:“你决定好了?此事一旦定下,再无更改的。” 崔朝望着棋盘,很快答道:“决定好了。其实我早有此意,只是陛下方登基那些年,诸事颇多,我不以一己私事劳烦陛下。” 直到今年,皇帝登基已然九年。 皇帝颔首:“好,明你递奏疏吧。” 显庆三年二月。 明明是贡举月,朝上却全然没有人讨论贡举事。真正的热点话题只有一个——国子监司业崔朝,递奏疏请求与崔氏分宗! 第127章 分宗 长安城。 时隔经年,大明已然修葺完毕。 显庆三年初,皇帝连下数道圣旨。 四月上旬十期,百官署衙迁大明。 四月吉,东挪至大明。 又诏来年显庆四年元大朝会,由太极殿改至大明含元殿。 此时才二月。 大明还保持着最后的静谧。 还未有喧哗的人声,只有安静洒扫的人。 紫宸殿前的龙尾道上,有数名宦官,正在仔细清扫花砖。毕竟这紫宸殿,将来是皇帝的居所,正如太极的立政殿一般。 正扫着,便见两个身影同行而来,身后远远还跟着一串人。 洒扫的宦官们立刻停下,退到了一边—— 本朝观衣可识人尊卑,远远见来人着紫,先避开就没错。 果然,来人是皇后与姜侍郎。 * 媚娘今是特意换了一件紫的衣裙,来配姜沃的紫袍。TcHDzl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