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* 京城文武百官,此刻都还沉浸在前些子收到宁都知府消息的余韵中。 简直震惊朝野! 竟然有人能得民心到如此地步? 宁都知府都做不到的事情,他们这么多人都为之焦头烂额的事情,被顾瑶光的爹娘做到了? 真的筹集到了粮草,要给边关送去? 据说是秋府君主事,一个女人,竟然如此厉害? 宁都知府是没有途径发八百里加急的信函的,尽管他用了最快的法子,等消息到京城的时候,送粮食的队伍早就火急火燎地出发,走出了好大一截了,明盛帝想派兵去护送,都不知道人在哪里! 明盛帝几乎是立刻朝各个府城下了令,保证一路畅通,又同时给边关发了信函,其中的时间差,简直让人心急如焚。 更别说秋娘和顾大,加上一群百姓,本没有给朝廷发消息的自觉,脑子里都是“我去救儿子!”“我去给小农神送粮食。” 主打一个:民间团队,风走位,皇帝是谁? 要是完全没消息吧,可能也还好,不会如此心急,可偏偏时不时会从各地官员,驻兵那儿传来一条消息! “皇上,粮草到我们这儿啦,很多!我们已经安全护送粮草入了下个府城!” 这是报喜 暗表功的,粮草没在我的地方出事,我给好好地送出去了,接力到下一府手上! 谁也不敢打粮草的主意,怕有个闪失,背上通敌叛国的锅,再加上秋娘和宁都百姓都护得紧,于是他们只知道“很多”,没有具体数量。 这可不急死人吗? 还有镖局里老手带着队伍抄近路,绕过了某个城池,直直冲着边关而去的。 那城池颤颤悠悠打报告:“没看到啊,我守在城门口,还派衙役沿着官路打探,真的没看到队伍的踪影。” 这官员吓得以为自己这儿出了岔子,然后又多思多忧,觉得会不会有人把责任扣在他头上? 折子写得那叫一个惶恐不安。 送入京城之后,简直把文武百官心都吓掉了。 …… 这一封封折子入京,不但半点没平息担忧,让京中知道粮草情况,反而让所有人心都悬起来。 明盛帝更是气极,直接把折子摔了。都护送了,不知道一路护送到边关去吗?怎么还一副功德圆的语气? 可后面再补发圣旨,人也追不上了,甚至粮草都不知去向。 仔细算算,往后一段路,竟然都没有合适的驻兵了,从京城派兵的话,还不知他们走的是那条路,追上说不定粮队都快到边关了。 简直气得肝疼! 这样心悬着,百官都辗转反侧,夜难眠,一边加紧速度筹集粮草继续往边关送,一边关注着这只滑不溜的,神出鬼没的民间送粮队的情况。 宁都百姓为顾璋捐赠的粮草,到底有多少?减去一路消耗之后,到了边关还能剩多少? 有没有顺利抵达?能不能赶在粮草耗尽,匈奴开战前赶到? 路上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? 一个妇人主事,真的能行吗? 在朝官员心急如焚之时,来自边关八百里加急的军情,终于快马扬鞭进入京城。 第113章 毒 八百里加急的军情, 一连数出现在京城。 再佐以粮草在凌云山被山洪淹没,皇帝一怒一下发落数人的消息,百姓怎么会没有察觉? 看到又有马蹄从京城街面疾驰飞踏而过, 百姓心中戚戚然,面带忧,驻足议论。 “最近八百里加急的军情越来越多了。” “前几年一年都看不到一次,上次这么紧急的军情,好像还是当今刚刚登基那两年。” “匈奴这是休养生息,卷土重来, 又想来犯?” “薛将军镇守边关,定能狠狠打回去, 可偏偏粮草在凌云山给埋了,唉, 千万要是好消息啊。” 在百姓担忧的议论声里, 军情以最快的速度, 一层层送上,直接送到了今未散的早朝上。 匈奴大军已退。 宁都百姓捐赠的粮草,已经平安送入军营中, 损耗虽多,但余下竟也能支撑过整个秋! 数量竟然如此庞大, 宁都百姓竟如此慷慨,顾璋在宁都府得民心之程度, 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想。 “天佑我大宣!” “恭喜皇上,此患已解!有了足够的粮草,区区匈奴, 不足为惧。” 明盛帝也是大喜,一向严正的面容都出现喜, 大笑道:“天赐我瑶光煌煌,其才冲霄,其运贯鸿,实乃朕之幸事,大宣之幸事!” 听到明盛帝此言,许多官员只觉得头皮发麻,心中震。 如此毫不吝惜的夸赞,是何等盛大之沛光? 不出意外,这话必然随着帝王起居录、史书等无数篇章,连同此事一起记录,载着文人墨客的载誉,传后世,惊千古。 未及弱冠,就让帝王口称赞,得此子,是帝王之幸,是天下之幸! 二十岁不到的少年,怎么所做桩桩件件,都如此骇然,真是……真是让人羡啊! 不仅是他本身,其父顾大司农、其母秋府君,其顾氏一族,宁都百姓,都能在史书中留下重重的一笔,让人怀,让人称道。 文臣武将,能走上朝堂的,谁不有一番青史留名的豪情? 如今一农户、一未读过书的女子都有如此威名豪气,想想实在是心中酸涩,谁人不羡慕? 不过都是经过事的,只是不免慨一番,很快就平复了情绪,纷纷恭贺起来。 明盛帝眉宇间皆出喜,连连下了许多破格封赏,还未到考评之时,便直接官升一级,升至四品!其父封安平侯,其母封安定郡君,可掌兵三百,其诰命,更有数不清的华贵布料,古玩珍宝…… 此举连护顾璋的许多重官,都有些惊讶。 可如今谁能说出点阻拦的话来?此情此景,还是不要扫兴的好,而且扪心自问,他们心中何尝不觉得,如此大功,应当如此! 赏罚分明、重用能臣,对还未长成的少年官员颇有几分护,又不失历练,这是明君之像,何尝不是他们的幸事? 谁知,等下了朝,明盛帝一身明黄龙袍站在玉照殿外,负手而立,遥望边关的方向,面有些愧,他叹道:“那些子,瑶光入请求,想顶了刚赤府知府缺,朕还说他胡闹。” 他漆黑眸中是旁人看不懂的深思,良久才道:“瑶光如此聪慧,只怕那时,就看出匈奴恐有异动。” 苏公公不敢接这话,只上前搀着他:“皇上,今外头风大,不如入歇息,喝杯御湖龙井暖暖身子?” 被苏公公这一提醒,明盛帝又叹道:“朕记得偶有几次有事要议,瑶光便在殿外站了许久,实乃朕之过。” 苏公公神有异。 周围站岗的英武侍卫也嘴角。 他们脑海里浮现顾璋在外头吃着随身荷包里的小零食、喝着不知什么制作看起来就冰冰凉凉的水,还兴致和他们小声聊天的场景。 苏公公只恨不得去把他家主子摇醒,皇上你忘了吗?每次来顾小状元都要美美的吃一顿,快得嘴角都沾上酱汁,足得笑得不知多讨喜。 还是忘了入几次,讨走您喜的砚台、折扇、环佩,说是要攒钱讨媳妇……之后又暗说您小气,然后气得您说:“臭小子就是个貔貅,还说朕小气!” 明盛帝显然是不记得了,滤镜一带,这会儿只剩下心疼,他的小状元受苦了,如今在边关多危险。 他对苏公公道:“你去朕的私库挑些,就按瑶光平喜的风格挑……”又担忧道,“当离京也没觉得有危险,瑶光都没带多少护卫,朕便谴100兵,随身护他周全才好。” 苏公公:? 皇上,你忘了吗! 前些子你才笑着跟奴才炫耀,说顾小状元武艺不俗,居然能打败薛见雷将军。 苏公公面皮了,拘着笑容道:“皇上说的是,奴才这就去准备。” *** 这样的好消息,当然要昭告天下,以平民忧! 百姓得知后,惊得嘴巴能下拳头。 “这得是多富裕。” “我的粮食要换了粮,再省着吃,哪里舍得给人平白拿这么多?听说最多的农户,一户捐了两亩地,近10石的粮食。” “唉,怎么舍不得?别说一整个府城了,你想想,如果咱们村来了个大人物,他十分厉害,带着咱们村家家吃饭,手里有余钱,家里盖了比现在好几倍的大房子,若那人有需要,你会袖手旁观吗?” “当然不会!我定然涕零,恨不得他长命百岁,无忧才好。” 即使是这种让人完全不敢相信的消息,但是百姓带入自己想一想,也觉得好像十分自然。 若是他们,也会做出同样的事。 宁都百姓,实在是太让人羡慕了,许多百姓忍不住想,若是他们也能和宁都一样就好了。 站在百姓的角度,自然是看到富裕的粮食,高产的田地,对顾璋得民心、秋娘顾大此举之惊人没有太大觉。 但各地巨富商贾、在地方任职的官员等人,看到的东西就又不同了。 燕府。 燕家兄弟在竹风轩饮茶论道,笑得十分骄傲。 在后宅。 燕夫人听到丈夫所言,十分不可置信的看向他:“那岂不是现在你就比不上女婿,护不住女儿了?” 闻言,面喜悦的岳父,脸一僵,嗫嚅道:“话也不能这么说。” 他努力发挥自己的口才:“你当初不还担心,低嫁女儿子没现在舒坦,原来一个圈子的姐妹会瞧不起她,见到要主动行礼会憋屈吗?这下就没这个忧愁了吧!” 高嫁也担心,低嫁也担心,当初念叨了不少的燕夫人:“……” 为了安燕夫人这颗慈母心,努力直杆的岳父,说了秋娘从筹粮到送粮的许多事,最后道:“你看,亲家可没骗人,顾家好像真的是女人做主,你看顾璋成婚时,不是把那么多银钱都给芷儿了吗?” 燕夫人听了秋娘所为,只觉得有阵阵雷鸣轰然在脑子里噼里啪啦的炸开,不断冲击着她的世界观。tCHdZL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