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长海不放心,特意把干儿子喊来,“思云,你机灵,替干爹看着。吃的就不说了,水一定要喂。隔半个时辰送一回,不管他们喝不喝,你送你的,记住没?” 高思云自然点头应下。 他这样的宦官,是最不被言官看得起的,平碰见这些大人,是没一人给他好脸的。但高思云并不在意,他觉得他们愚蠢,好好地活着不好吗,非要跟陛下反着来,那可是皇帝啊,但另一方面,他却又忍不住羡慕他们。 他羡慕他们铁骨铮铮的样子,刚正不啊,哪怕是跪着,却像是站在他永远碰不到的地方。他在他们面前,明明是站着的,却好像不能直视他们。 更何况,他们弹劾的,是刘兆。 高思云没说话,看了眼时辰,示意几个太监去送水,提醒了一句,“态度恭敬些。”说罢,便站回屋檐下的避风处,垂首而立。 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,但看情况,今晚是要就这么熬过去了。 …… 这是帝王和臣子之间的拉锯。一方手握着天底下最高的权势,另一方,则以命和官职为注,谁先服软,意味着哪一方认输。 这个道理,宣帝当了多年的皇帝,再明白不过。 他起身,走到窗户前,窗户是关着的,薄薄的窗户纸,隐隐约约照出点殿外的场景。他隔着那扇窗户,注视着窗外的言官。 言官跪着,他站着,他不是不知道刘兆干了些什么,可能知道得不是那么的清楚,但多多少少是知道刘兆的荒唐的。胡庸替他遮掩了多少,皇后和孙家又替他隐瞒了多少,他又多少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 地动、山崩、保定兵乃至瘟疫,难道真的是上天对他的警示吗?下一步,会不会真的就是保定失守? 宣帝的手慢慢握紧了,一些曾经或现在出现的念头,一一在脑海中闪现,他想到胡庸跟太子的勾结,想到万氏的孕事和钦天鉴的卜算,想到那在东里听到刘兆口而出的那一句“等孤继位”…… 忽然,他叫了一声高长海的名字。 “高长海。” 高长海忙上前,小心翼翼地问,“陛下?” 宣帝沉默了会儿,忽的道,“准备笔墨。” 终于,天亮了,一缕金光,从云间斜到地上,落在言官的肩头。紧闭的门开了,高长海匆匆走出来,手里捧着封圣旨,走到众人面前,先轻轻咳嗽了一声。 昏昏睡的言官,被这一声咳嗽惊醒,四肢无力,茫然地抬起头。 高长海便念起了圣旨,圣旨很短,三言两语,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。但把该说的,都已经说了。 收监太子府詹事、少詹事等七十余人,彻查案子。 这道圣旨一出,彻底打破了僵局。毕竟事关太子,且民生鼎沸,要足够分量的人来查,才能安定民心。身为刑部尚书的陆则不在京中,案子便给大理寺和都察院共审,当,关在顺天府里的秀才,那个太子一案的苦主,就被移到了大理寺。 倒也不是顺天府多配合。因为瘟疫的事情,顺天府知府刘荣因祸得福,被派去除疫,差错地躲过了城中的局,代他主持政务的同知,这几险些没吓破胆,晚上睡觉梦见的都是自己被牵连进去,一家子脑袋都落地了。要么就是百姓冲进了知府,砸了他一身的臭蛋。 一天天的,过得心惊胆战。 一听说大理寺跟都察院接手案子,赶忙把这烫手山芋送出去了。 第128章 东,晨光熹微。 正该是寂籁的时辰,朱红的墙庭院内,往再规矩不过的女太监们,三三两两,缩着肩膀,站在庭院里,面上仍留有仓惶惊。先前的象,显然打破了这座殿原有的平静。 这时,朱红雅的隔扇门打开了。 太子妃踏了出来,身后跟着个相貌稳重的嬷嬷,主仆二人站定,太子妃环视庭院,神情无异,仿佛方才什么都没发生一样。在她的目光之下,惊慌失措的人们,也渐渐安定了下来。 太子妃身侧的嬷嬷宁氏见状,替主子开口,“什么时辰了,在这里呆站着做什么,手上的活都忙完了?” 女太监们怔怔,像是被骂醒了一样,俱行礼后,便一哄而散了。 往这样没规矩,宁嬷嬷自然是要大发一番脾气的,可今,她却只当做没瞧见。太子妃也没在意,转身回屋,无人瞥见她的神,往端庄温和的脸上,藏不住的厌烦。 直至视线落在卧在榻上的女儿,眼见她着惺忪睡眼,朝远处的母亲,伸出一双白的手臂,声音也的,“母妃……” 太子妃神情倏地柔和下来,上前几步,环住女儿,幼双臂环在她的脖颈处,软趴趴的,似蓬松的棉花一般。出柔和的笑容,“嗯,母妃在。” 直到现在,没人觉得,宣帝会真的严惩太子。太子妃不觉得,皇后不觉得,就连太子本人,都没那么怕。他甚至想不明白,自己不过碰了个农妇,比之以往那桩桩件件荒唐事,简直不值一提,如何就闹得这样沸沸扬扬了。 有那么严重吗? 这些朝臣是不是太小题大作了些? 刘兆没将这案子放在心上,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,但何时真的同罪过了?倒是父皇,那父皇诏他过去,因他传话放孙韬入城一事,然大怒,斥他目无法纪,罔顾圣意,还问他是姓孙,还是姓刘。 那后,舅舅就被撤了官,当朝挨了板子。 刘兆虽一贯愚钝,一门心思都扑在玩乐之上,到了今,也隐隐觉得哪里不大对,思来想去,总觉得要做些什么才行。只是孙家闭门,往幕僚亲信也都被带走收监了,刘兆也无人可与商议,苦思冥想半,只潦草想出个写陈情奏本的法子。 但陈情二字,要的便是“情真意切”、“言辞恳切”。刘兆荒废学业多年,往多有亲信代笔,如今一时寻不到亲信,碍于情面,又不愿将自己被宣帝责骂一事宣之于口,便硬着头皮自己动笔,写写停停,抓耳挠腮,直到天黑,也才写了篇干巴巴的奏本。 东太子,哪怕是被关了闭,深陷舆论,御前伺候的高长海也不敢怠慢,很快将奏本递到宣帝面前。 宣帝接过去,一眼从头看到尾,神非但没有缓和,反皱起眉,甩手将丢出去,抛在地上。 宣帝信道,也信道家养生之术,觉得怒气过盛,易伤肺充血,鲜少这般动怒。一旁伺候的高长海赶忙跪了下去。 “陛下息怒,您保重身子啊。” 宣帝怒气微滞,面容有一霎的缓和,看了高长海一眼。就连高长海这奴才都知道,劝他保重身子,他的亲生子倒好,至今不觉自己有错,诸多解释,生怕他误会了他一样,却一句关切的话都没有。 是太子愚钝,没想到这一层。还是他就不在意他身子好不好,甚至,巴不得他不好,便连样子都懒得装了? 宣帝克制不住地往深处想,面沉沉。 中诸事,尚未传至京外,太子案正查得火热。 然千里之外的宣府边境,沉沉夜里,延绵百里的边防处,却刚刚结束了一场战役。散兵们打扫战场,带血的旗帜悬在长杆上,于猎猎北风中伸展呼啸。 陆则在箭楼之上,听着下属来报。老可汗一死,几个儿子都坐不住了,瓦剌内部更是暗涌动,若是汉族,自是讲究攘外必先安内的说法,先把正统定下,再言其它。但蒙古人天凶残,他们不像汉人,生长于土壤肥沃的中原大地,戈壁沙漠,注定他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,就必须足够悍勇,才能活下去。 所以,正统未明,但向南扩张的子野心,却都是刻在骨子里的。如今老可汗一死,做主的人没了,谁都想当那个做主的人,但听谁的,凭什么,却要各凭本事了。 这个“本事”,便是谁能给部落带来更多肥沃的土地,源源不绝的粮食,舒服的丝帛布匹,听话的奴隶和女人…… 所以,瓦剌会有异动,也全然在陆则的猜测之中。自来保定起,除去派去赈灾救人的那一部分人,他与陆勤暗中来去信件,父子二人,一个佯装调兵保定赈灾,一个假做加固各地卫所,敌深入,做了数月的局,打了几场你来我往、不痛不的小仗,终于引得蒙古瓦剌主力南下。 折腾了这么久,但好在结果是好的。 经此一役,蒙古元气大伤,年内大抵是不敢再有大动,即便是有,大约也是小型的劫掠,但宣府等处都是屯兵制,战时为兵,闲时为农,再加上这些年陆家军越发赫赫的威名,倒也不惧蒙古人。 …… 不远处,传来急促的马蹄声,沿途的火把,照出玄旗帜上那个深青的“陆”。 陆则沿着台阶,快步走下城楼,陆勤则几乎在他到来前一瞬,策马来到箭楼前,翻身下马,纵身一跃,身后是浩浩的骑兵,便听得四周官兵大呼“大都督”。 齐刷刷的—— “大都督!” “大都督!” 陆则站在人群外,看着父亲从马上下来,官兵们严守军纪,不敢上前簇拥,手中举着火把,火光落在他们还未来得及擦拭的面孔上。跳动着,照亮他们脸上的血,瞳孔里几乎溢而出的敬仰。 他们像仰望神一样,仰望着陆勤。他们战无不胜的大都督。 民间有句戏言,九边不知刘王郑,只知卫公镇边陲。 意思是,九边的老百姓子过得苦,年年打仗,年年打仗,早已不知道朝廷姓刘还是王,只知道镇守边陲的卫公。 这样的民心所向,帝王不忌惮,才是天方夜谭罢。 陆则出神,不过片刻功夫,陆勤已穿过人群,到他面前。宣府的将士们对于陆则,也很悉,不像陆家人对陆则身上着刘家血的忌惮,在宣府,将士们对这个敢闯能打、没什么官架子的世子爷,同样很是尊敬。 陆勤拍拍儿子的肩,叫了几名副将过来,耳语叮嘱了几句战后的事宜,便同陆则一起离去。 二人来到宣府的府邸,说是府邸,其实也就是个不大的院子。都督府虽阔亮许多,但因在内城的缘故,打仗不便,陆勤很少住都督府,多半住在此处。加之府邸管家知外头打仗,早就备着主子得胜归来,父子俩一进门,便有仆妇上来,陆勤随口吩咐,“备水沐浴。” 吩咐罢,又朝陆则道,“收拾好了,记得来我书房一趟。” 陆则自是颔首。 洗净身上血污,陆则起身,抓过架子上的换洗衣物,那架子模样老旧,似乎不稳,他不过略用了几分力,那架子便发出沉重的嘎吱声响,陆则刚皱眉,还没来得及做什么,就见那门猛地推开了。 陆则飞快抬手,披上里衣,遮住赤上身,声音冷冰冰的,带着不虞,“谁?” 推门的老媪被他的冷峻神,吓了一跳,但还是鼓起勇气,探着脑袋往里张望,若不是陆则看得分明,门外是个花烛残年的老媪,简直要怀疑她的意图了。 但这样的年纪,总不至于对他有什么不轨,难道是间谍探子? 陆则下意识朝谋诡计的方向想,却见那老媪仔仔细细看了好几眼,才磕磕绊绊的解释道,“婢还以为将军磕着碰着何处了,才一时忘了规矩,推门来看的。” 陆则对老媪的解释,不置可否,但也不会对这样一个、年纪几乎快赶上他祖母的老妇,说什么难听话,便不再说什么。略过这小小曲,陆则穿戴齐整,推门出去,过去数年,他常来宣府,对这府邸倒是悉,也没找下人引路,踩着夜,自己便朝南侧的主院去了。 他到时,管事仿佛刚送什么人出门,见他便忙上前,引他去书房,边道,“世子爷稍坐片刻,国公爷方才留了话,他很快便过来。” 陆则颔首。片刻,陆勤便过来了。 “方才送来的,你先看看。”陆勤进门,没说什么家长里短叙旧的话,先将一奏本递过去,语气淡淡的,听不出什么情绪。 陆则接过,展开,一眼扫过。是这次的军情奏本。军营里的文士是专门写这些东西的,最晓得轻重。打仗归打仗,但笔头上的东西,便又是另一回事了。 同样是打败仗,“屡战屡败”同“屡败屡战”,给人的观便大为不同。 文士言辞老练,虽无华丽辞藻,但战事这种奏本,本该朴实无华,若加之诸多辞藻,反显累赘。陆则很快看完了奏本,他沉默一瞬,抬眸淡淡道,“孩儿觉得,可改一处。” 陆勤正喝茶,闻言也抬起眼睛,父子二人目光碰至一处。陆勤面无表情地点头,“哪一处?” 陆则起身,带着奏本到书桌边,执笔沾墨,悬腕在奏本上划去一处,继而没有半分迟疑的落笔,在一旁写下一字。 陆勤没起身看,也不知是他对陆则过于放心,还是旁的什么原因,父子二人都没理会那书桌上的奏本,谈正事的氛围散去,陆勤舒展眉心,开口问,“你二叔的事,没叫你为难罢?” 边关消息滞后,陆家又刻意瞒着,消息传到陆勤耳中,都已经事过境迁了。但当老子的,问总是要问的。 陆则摇头,“算不得为难。二叔虽有纰漏,但也不能怪他一人。” 陆勤听出儿子替老二说话的意思,心里自是意的。自家人自是要护着自家人的,陆则姓陆,当然要护着陆家人。嘴上却道,“你二叔这个人,子多情散漫,其实不适合为官。好在他那个位置,便是有错,也无伤民生,总能处理得过来。” …… 父子二人,说是闲聊,其实跟对答也没甚区别,多半是陆勤问,陆则答罢了。待家中事都问过了,陆勤才开口放人,道,“也不早了,你回去歇着吧。” “父亲也早些歇息。” 陆则起身出门,还未走远,隐约听见几声很轻的咳声。天边已经泛着一丝丝银白了,风刮过一阵,宣府的风很凛冽,还未入冬,屋顶的青瓦片上,已经结了一层薄霜了。 陆则回到房间,说是歇息,也只是闭眼睡了一个多时辰。天一亮,诸多事情便接踵而至了,在外打仗,哪有安生的时候。tCHDzL.coM |